东莞市物价局召开新闻通气会称,该市将于下月举办完善污水处理费价格形成机制听证会,就污水处理费收费调整等议题面向社会公开听证,现正式向广大公众征集23名听证会代表。
市物价局副局长陈志超透露,目前东莞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在珠三角地区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近年来污水处理成本的提高及管道设施投入面临的巨大投入等因素,此次收费调整面临涨价趋势。
现状1:需再投百亿治理水污染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从2002年6月起,东莞市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开征污水处理费,专项用于污水反渗透净水设备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项目建设。为全面了解全市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情况,为完善污水处理费价格政策提供依据,今年3月底至6月初,市物价局会同市水务局和市财政局组成东莞市污水处理费专题调研小组,开展全市污水处理费专题调研,对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污水处理运营成本、污水处理费收支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调研小组发现,2002年以来,东莞全市水处理设备累计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二级污水处理厂37家,其中有3家由政府投资运营外,其余34家以建设—经营—转让(BOT)、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建设运营,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乡全覆盖。
截污主干管网规划投资规模约74亿元,管网总长860多公里,设计污水收集能力近期约210万吨/日、远期约569万吨/日。至今年2月,已建成主干管网842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正积极推进,大市区已建配套管网350公里,其他各镇街次支管网已建成约65公里。
“虽然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运行让治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内河的水质改善还不够明显,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市物价局价格管理科科长黄鹤权介绍说,预计未来5年,全市还需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截污次支管网等建设。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资金筹集压力较大。由于资金问题,部分镇街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滞后,使污水处理设施整体治污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现状2:污水处理平均成本高于现有收费标准
“建设资金筹集压力大,成为促成此次污水处理费调整的重要原因。”据陈志超透露,东莞现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从2009年12月1日起执行,分别为居民0.75元/立方米,其他0.88元/立方米,加权平均为0.85元/立方米,征收标准较周边的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佛山等市均要低,且低于珠三角地区(加权平均为1.01元/立方米)及全省(加权平均为0.97元/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除后续建设资金筹集压力大,*近数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东莞的污水处理成本逐步上升,加上近年污水处理量增加、收费水量稳中有降等影响,使污水处理费面临提高标准的压力。据陈志超透露,目前全市BOT模式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平均成本约为0.86元/立方米,其中日污水处理量达5万吨以上的处于略有盈利状态,日污水处理量在2万至3万吨的基本可以保本经营,日污水处理量在2万吨以下的则属于亏本经营。
污水处理费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是促使收费调整的另一层因素。据陈志超说,目前的收费标准未能及时反映污水处理情况的变化。当污水处理能力、收费水量、污水处理量等发生变化时,收费标准未能相应作出调整。
与此同时,价格杠杆作用在现有收费标准中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其它类与居民类收费标准价差不大,对促进用水量较大的用户节约用水作用不够明显。而且分类较简单,对一些重污染、高耗水的行业没有实行差别收费政策,不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促进减排节能,且收费对治污成效缺乏约束。收费标准与治污成效没有挂钩,当污水处理效果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时,缺乏相应的价格约束措施。
水处理设备产品 快速导航链接>>>反渗透设备| 软化水设备| 海水淡化设备| 全自动加药装置| 变频供水设备| 中水回用设备| 过滤设备| 直饮水设备| EDI超纯水设备| 超纯水设备| 超滤设备| 循环水设备